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全球化的城市發展

巴黎或法國的單車,
沒有想到它已跟空間專業連繫上,並成為顯學!

全球化城市?世界城市?
在過去我的專業中其實談得有點偏頗!
空間專業的理論重要性既然在於實踐,
很簡單,城市只要形塑得夠國際性、夠地球村,就是全球化城市!
城市規劃是需要口號,
但流於口號的自我催眠,根本無法看清事實。

巴黎或法國看似以單車解決交通的問題,實則涵蓋的層面更廣!
甚至可以做為一個非常無法牴觸的激進策略,古蹟容貌如何保存的問題。
設計規劃最好避免離流於教條,把握現在、開展未來,才是出路。
值得思考的是,可能毋需確切的硬體計畫,但破除大計畫的思維值得重視!

當問全球化城市的趨勢時,更要問的是,我們準備好了沒!

2007年7月19日 星期四

法國行後記


法國的旅程雖已結束,但整個內容充滿了深度。或許是包含半官方考察的關係,看得點雖不多、非觀光景點,但知識學習與生活體驗部分收穫甚多。

此行最驚險的部分主要發生在轉機過程中,簡直可說是是非比尋常。沒碰過的、不該碰到的,全碰了!先是我第一天沒搭上轉飛巴黎的班機,行李也流浪好幾天。所幸靠臨危鎮定的處理,並硬著頭皮跳過三十幾位在轉機櫃台候補的旅客,直接請KLM協助,只晚了約40分鐘就到巴黎。但隨行的行李未跟上,這下又在行李報失櫃台折騰了好一陣子,讓同行團員與我一起在行程開始前就先洗了個心情三溫暖。



看到流落機場數日的行李,彷彿是老友重逢,心情很激動,連忙問它:「可安好!」


接著是,臨返台前一位團員在「老佛爺」百貨公司購物試衣服時,放在腳邊的背包瞬間消逝無蹤,護照、機票和紀錄的相機全都都不見,所幸錢包還在。坦白言,發生在文明的法國有點不太可思議,是因為外來移民人口紛雜的因素嗎?而接連的偶發事件,似乎也為最後一天返台時留下伏筆的狀況。

回程時返台當日,除了巴黎到阿姆斯特丹順利外,先是在Schiphol機場在花了近兩個小時的劃位;在登機處又延誤了近兩個小時;上飛機後,因飛機引擎問題在機上前後再枯坐四個小時,一下子說30分鐘後起飛,一下子又說1個半小時後起飛,前後困在飛或不飛的狀態下共近7個小時。
期間,預期長途飛行的「恐慌症」癥狀發作了起來,尤其是登上了飛機後,在密閉空間中,加上隨著一再宣佈維修靜候的跳票,以及在不奈與不確定的長時等待,機上人雖多又嘈雜熱鬧,但就覺得好孤單。終於還是引發情緒低落、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臉上發白,外加嚴重的盜汗狀況。而情緒低落時又特別容易想到一些感傷糾結的事,在打回家的電話聽到家人的聲音時,顧不得在大庭廣眾下而眼淚潰堤,但還是強忍住沒有嚎啕大哭。話後擦著殘餘的淚水時,引來一旁好心的女士問我怎麼了,一面擦著淚水直覺脫口說:“I miss my wife.”她露出有點不可不可思議但仍試著安慰我,接著拿起雜誌內頁中漫畫的笑臉讓我看,然後鼓勵我smile。

最後終究是無功而返,只得被迫在阿姆斯特丹停留一晚。出關、重新確認機位、分發住宿卷,搭車到旅館登記已是當地深夜11點。一早7點從巴黎出發,前後花了近15個小時,幾乎還是停留原地。原本對荷蘭的好印象,在這次事件後全部否定。難怪當年於中南半島叱吒風雲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會敗於慌亂撤退到台灣的鄭成功。

出遊法國14天外送荷蘭一日遊,團員如是說;或半開玩笑說是我要有時有終而拖他們下水,我只有苦笑,因為我何嘗不想早點回到甜蜜溫暖的家。最慘的是丟包的團員,因是臨時護照,為免再入關的風險,只得留在機場過夜。當同行團員住在航空公司安排的單人套房時(此行最大也最舒服的住宿空間),他隔天坦然笑稱整個機場都是他的臥室,但隨之補了句:「只是半夜有點冷!」看了我,又調侃說:「陳老師,你看我比你慘!」我心想慘事就別比了。倒是他再冷靜的補述:「其實還是你比較慘,因為我雖在機場,但知道你們就隨行在旁;而你脫機時,根本無從掌握我們的行蹤,心情的焦慮一定更嚴重!」可愛的一位老師。



雖是此行住得最大也最舒服的客房,但再怎麼舒服也比不上家裡



翌日返程的班機,足足多等了它近24小時才起飛。望著窗外的它心裡嘀咕著,我的行李這次應該有隨行吧


撇開轉機過程的不完美,整體行程讓大家可以接受。比較不習慣的是,在後面幾天的巴黎行程,幾除一天外,全部是搭地鐵或巴士。走路、轉車、擠車、自己解決用餐、住與團費不成比例的飯店… ,團員們戲稱為「高級自助旅行團」。 只是同行還有文建會副主委與處長(他們自我調侃說很久沒有走這麼多路了),官員都試著適應了,一介草民的我們還有什麼好抱怨的。不過,幾天在巴黎搭地鐵培養的經驗,練就一身搭地鐵的功夫,下回可以考慮自助旅行來,只是大概再十年後吧!

行程外的自由行的好處是,可以隨性漫步於巴黎街頭,隨時捕捉驚豔;特別像是祭五藏廟這件事,拜同行曾旅法的團員帶領,巧克力、阿拉伯燉羊肉、牛肉河粉、溫州豬腸粉、豬腳… ,地頭與異國的美食算是有象徵性的吃到了。


阿拉伯燉羊肉


吃豬腳前的生蠔,拿生蠔當前菜有點奢侈,感謝馬老師



豬腳?內包鵝肝醬的絞肉捲



坦白講,法國這個國家的文化性格我蠻喜歡的,因為跟我的個性頗合的,「理性」與「平衡」,跟以往認為法國是浪漫的國度有很大的差別。
啟蒙運動發源地蒙發的理性,宗教信仰中拿「天平」的聖米歇爾… ,或許皆影響了她的文化性。
當然,還有光榮帶點驕傲的部分。也難怪,第一個民主革命在法國,1789 年;開理性思考之風的笛卡兒,法國人;第一位諾貝爾獎女性得主,法國的居禮夫人;第一座世界最高的建築物,艾菲爾鐵塔;收藏最多埃及文物的羅浮宮;西方現代藝術的起源地,巴黎蒙馬特… 。

也因為「理性」與「平衡」的文化,處處可見法國人性喜辯論,甚至是高談闊論,往往說的比做的多,難怪國力稍遜美、英、德。但或許是其古點文化的薰陶與傳承,法國比其它國家就是讓人感覺較有文化氣習。舉凡從人、生活、飲食、設計…等,文化特質使得這些面向就是讓人感覺很優雅。就拿隨團協助的兩位法國友人,或是行程中導覽解說人員,連在街上不經意看到的人(當然要有起碼的吸引),從衣著、談吐(雖然我聽不懂)、舉止,反正就是優雅。

由於團員間都是一些學校老師,雖都第一次見面,但相處很愉快,正為愉快的行程也要有好的伙伴。只是我行事一向謹慎的人,出這趟國卻老出包。

得感謝小蘭建議帶leica這部相機,相素高可克服室內不需閃光燈的使用, 16:9 的入鏡可捕捉較佳的畫面,覺得拍了不少有感覺的好作品。另外,也因帶 notebook,每天即時整理當日的影像,並書寫感想上傳blog ,除與家人適時分享外,也讓這次的旅程印象充滿深刻,可說是幾次出國經驗中最能夠日後記憶猶新的行程。

居住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

巴黎的第13區環境改造,主要是利用原鐵路廠區用地規劃為巴黎第七大大校區,以及新的住宅區規劃。

以植草坡取代鉅型人造物的設計,結合公園規劃的整體地景


這麼大面積的植草坡,修整起來一定頗傷腦筋,但辦法是人想出來的


拉個繩子綁在除草機上,先放下去,再慢慢拉上來,修整得或許不平均,但至少達到整齊的目的



設計既然一定要做,人造物的出現在所難免,但加入像「水」的元素,倒也達到與環呼應的一定程度自然性




公園內由Frank Gehry設計的電影博物館,對照於在西班牙畢爾包設計的古根漢分館,顯得有點收斂,或許是自然地景元素平衡了其建築物的張牙舞爪。



新建的住宅區,所費不貲,私有的歸資本,開放的綠地公園歸公共所有,平衡




社區內規劃保留了一片小菜園(旁邊一側的建築物是做為為農具收藏與農業文化展示之用),準備供城市的孩子們就近能夠知道吃的菜怎麼生長,知道植物與昆蟲的生態關係。此外,也供親子同樂於農作的參與。


人的居住問題解決了,也不忘了禽鳥,從人、動物到植物的整體生態的關照,呈現了環境中的生物的多樣性與共生。

2007年7月18日 星期三

巴黎的新建築


在巴黎要看到新建築只能在城市外圍的區域,可能是過去的交通用地、工廠用地或倉儲用地。像密特朗時期開啟執行的大巴黎計劃,除了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增建計劃位於老城區內外,多數仍在城市中心外圍;如方拱門(拉德方斯、國家圖書館)。



有一馬路軼事,拉德方斯的方拱們、羅浮宮的三角錐玻璃金字塔,以及像四本書打開的國家圖書館知所以在當初競圖雀屏中選,是因為密特朗頭腦簡單,只看得懂如方形、三角形等簡單幾何形的設計。




懷著興致去看贊.努維爾設計的原始藝術博物館,對照於他設計的阿拉伯文化中心,其實有點失望


似乎趕流行般的提個綠設計概念,完全難以感受到對於生態、環境的回應,看庭園設計內容的無章法可見一般!勉強只有入口意象還尚有新意。建築師是不是成名後,就忘記做設計的初衷?


現代建築運動在發軔期或許過於好大喜功,但其對於實用的強調,對照於當下花拳繡腿的浮華設計,毋寧更顯示其設計的真實性。這在解構主義重要基地的巴黎而言,是頗特別的設計作法,尤其是運用轉化了古典建築語彙。似乎也說明了歷史感總是能豐富設計的文化厚度。




混凝土材料的使用在巴黎屬原創,柯布的老師奧古斯都.培雷是先驅者

只是後學者,太過度強調其無暇的材料質感表達,反而忽略其豐富的可塑性(柯布後期的廊香教堂是重要一例),甚至多此一舉。




加上供藤蔓植物攀爬的鋼構架,如此的設計至少忠實地面對環境的課題,也豐富了混凝土材料構造




植物的成長性,無形中讓無機的建築體有了生命

空間再利用的新詮釋


面對空間文化的變革,巴黎建築學院利用液態瓦斯工廠的舊址設置,對建築專業的新社會角色做了最佳詮釋 ;複製化生產的工業建築,而今已為創意發想的知識基地



散發害人氣體的煙囪,變成具有排煙的安全功能



煙囪裡的迴旋梯,不愧是建築學院的樓梯


原鍋爐機成了室內公共藝術



工作念書也要吃飯玩樂,只是不解排美的法國人超愛喝可樂


如果有這樣的工作室,設計做不好也難

大跨距的廠房空間改為圖書館,利用挑高空間的特質設計了夾層,在下層的圖書收藏空間宛若地底寶庫,而原本開高窗的位置則可做為閱讀採光之用。




空盪之廊道空間盡頭一隅


強化單消點效果的演講廳,目的是吸引聽講者的目光與注意力

拒當木乃伊的保存

文化資產或遺產的保存再利用,確實,也應該有很多可能性,否則很難理清其中公私領域糾結的問題,否則就沒有討論的意義!



20世紀初的穀倉,歷經做為都會區生活需求提供者的光環而擴張,到產業結構改變後的衰微與傾頹



而今,空間生產紋理──連結城市的運河、原料輸送帶、當時新的高層建築嘗試──依在,但風華已逝。但逝去的是物質,過去的痕跡依在




堆放麻袋的倉庫建築即將換上堆放資訊的辦公建築
傳送的象徵不變,只是從實體物料轉為數位資料,同樣滿足的是不同時代的共同生活需求
在面對歷史的同時,選擇的是進入動態的時間流,而非靜態的換上新衣的木乃伊


開發與保存有否衝突?大哉問
從個人私有的角度永遠是衝突,即使有平衡也是失衡的
但若從公共利益角度,平衡點是比較容易形塑的
當然,還得包含開放、健全的社會文化價值
這也或許是法國與台灣的差異吧

2007年7月17日 星期二

要展示,也要典藏

工藝博物館的特色在於除了4千件收藏品常設展出外,還包括一處收納近8萬件收藏品的典藏庫。除了收藏管理外,還做為修護人才的培育和研究中心,以及對外開放的學術研究參考基地。藏品主要以1900年前之前工業時期的工藝品為主,但為了形成歷史延伸性,廣泛地收藏到本世紀初涉及「日常生活」的工業製品。只是近50年的收藏品種類過多,加以變革週期短,難以時間性來判準,目前是工藝博物館收藏與展示面臨的難題。

貌似工廠廠房的建築設計,上個世紀初出現時是做為工業製品的生產空間,而今成為保存工藝與工業製品再生產──收藏──的空間表徵。

收藏品的年代主要從17世紀到20世紀,橫跨近3百年,尤其側重於工業革命交際時期的工藝或工業製品。




收藏空間由於顧慮到藏品的珍貴稀有性,空間以衡溫溼管控,並增設雙層門以確保其物理環境的穩定性。

大型物件收藏架以角型鋼架系統做彈性組裝,以因應分類後之不同大小的物件陳設(像大賣場的貨物架系統,首重實用,理性主義使然)。



平面或畫作物件,為節省空間,以活動式機械收藏架做為使用(新工業服務於工藝,技術進化論)。



除一般修護外,亦進行原品微型化的製作,藉以創新過去,延伸歷史。




手工藝品的價值在於強調工匠之藝(雖不免為封社會而役),透過手而至作品的滲入;創作者憑藉智力在勞動中獲得了自主之想像和愉悅。

巴黎公共自助單車系統

寫這篇blog的此時,巴黎公共自助單車系統已於7月15日上路,照片則是前一天14日拍的。



執行前的宣導模擬廣告,不是蠻橫的單向規範政策



巴黎市政府預計提供逾萬量的出租單車,市民或遊客租用後,可在市區某一處悠閒騎,或做全市特定主題的短途旅遊,租用期為1日或1週,並且可在全市約750個單車出租站提取或交還單車(之前的出租服務僅限在近羅浮宮處或塞納河岸的出租店,可以自由行,也提供團體的城市觀光導覽的專人服務;除了熱門景點,也包括市民生活空間)。



為了降低汽車帶給巴黎的空污與塞車,市政府硬是魄力地在街道上減少汽車停車位(不是劃在人行道上),或不在停車空間劃上停車格(讓汽車很難停),將原本的空間讓予單車,而不是施惠的,且強調路權使用的公平性管你什麼車),彰顯城市空間的人本價值(像高雄市中山路上有些人行道是寬得有點離譜,完全無設計規劃概念。試想劃個90公分寬的單車道,不就讓街道空的活動繽紛起來)。



最重要的是,街道隨處可見的專用停車場,不用擔心租的單車會被偷,也不需隨意綁在大樹上或街道上的欄杆,而與摩托車雜沓停放。

而在福利國家政策的傳統下,公共單車系統的管理,在配合自動化外,也提供了適度的就業機會。真是進步的城市,一輛單車可以連結那麼多公共面向,也可以形成豐富的城市人文網絡。

Galleries Lafayette/老佛爺百貨公司

倘若辦公大樓象徵著男性身為生產者及工作者的角色,那麼1880年代美國發展出來的百貨公司,就是在工業秩序快速發展下形成的一處公共場所。在這裡,婦女充分地表現她們身為興盛的工業秩序中「炫耀式消費者」的經濟角色。這些新的消費場所被設計來「迷惑、取悅和誘惑消費者」。



這樣的空間特徵,往往包括一個大廳,環繞中庭的廊道,中庭頂端是自然採光或人工彩繪的玻璃屋頂,像是信仰消費的教堂紀念物。

在以往,宗教支配每個公民的生活,教堂是城市裏最令人滿足感官的社會集會場所。高聳的圓拱空間散播著焚香的氣味、祈禱聲與歌唱聲。今天,有著陽光閃耀中庭的購物中心,亦提供了相同的戲劇性公共場所。




而19世紀末葉發明的電梯運用,也讓百貨公司沒有道理不往高層興建

百貨公司在現代社會疏離的狀況下,某種程度則是提供了一處理想的社會公共空間。對推著嬰兒車的母親而言,百貨公司裏無障礙且有空調設備的環境,是少數可以掌控的公共空間之一。對老年人而言,購物中心可以驅走他們的寂寞,和朋友相聚,喝杯茶或咖啡,觀看往來人潮;同時,購物中心也是當代年齡區隔的社會中,少數能讓老人和年輕人相遇的公共空間。





而對年輕人而言,購物中心變成他們聚集、社交與尋求約會的場所。換言之,藉由百貨公司的洗禮,他們學會了物質主義的課程,塑造了他們的人性認同與社會的渴望。


此外,百貨公司就像是一個理想的「替代城市」,由於有個外殼保護著,百貨公司的室內世界沒有汽車橫行,沒有噪音廢氣,犯罪事件也比較少。百貨公司可說是接受傳統都市主義所衍生而來的空間圖像,它像是中世界山城地景的連續地標:防衛性的外牆、紀念性的門廳,以及有遮蔽的內部街道點綴著噴泉的廣場節點。




而在1960和1970年代,城市中的百貨公司也開始運用「商店街」的空間設計,讓交易運作的平面有個清楚的界定和方向。




事實上,「街景」的概念證明它是個視覺商業化大獲成功的手法,以往平凡的、家庭取向的百貨公司,現在已經轉化成為劇場式的遊樂場。 另一個都市設計上的錯置則是空間中庭;高層百貨公司逆轉了支配城市和街道形式的規則。它們往往將城市街區由外側翻轉為內向的設計,將多層的街道收攏進垂直的洞穴中,創造了一個幽靜花園與商業誘惑的人造世界。

2007年7月13日 星期五

度量衡的理性


創建於法國大革命(1789年)後不久的國立工藝博物館(1794年),由13世紀的修道院所改建,保存展示現代工業時期的工具與機器。

初乍看,很難相信是個博物館




原本的教堂高聳空間、大面積的側採光,除成為展示的最佳空間外,也提供了理想的展示照射光源


鋼構架與玻璃是最普遍運用於再利用設計的材料,主因是這兩種材料出現的時間是前現代工業與現代工業交際之間;其次是,鋼構與玻璃等工業材料可轉換為可度量之構造組件單元;特別是玻璃,其「穿透性」讓過去與現在產生時空的「同時性」



啟蒙運動後出現的科學理性,尋求的是準確的真理,而認為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被以數字量測,測量的工具因應而生



可不是音樂盒,是已具備圖形設計模式的紡織機


工藝博物館的展示,著重的是「微型化」展示。除了縮小比例的模型,多媒體展示可提供更生動有趣的互動、體驗的展示。若再配合「蒙太奇」的劇情模擬,將更能發揮保存展示所應具備社會文化傳遞的功能。而資訊科技的運用,則將過去的工業技術與資訊科技做了最適當的歷史連結演繹


腳踏車的發明,可說是運用機械產生動能的關鍵典範


工業技術的產生與西方社會轉向民主化有相當的關係,運用機械的大規模生產,打破封建社會時期物品的階級性,讓一般大眾也有平等主義共享的機會。某種程度而言,機器可說是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社會民主化的推手。之後呢,「機械生活」電影已說明了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