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9日 星期四

居住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

巴黎的第13區環境改造,主要是利用原鐵路廠區用地規劃為巴黎第七大大校區,以及新的住宅區規劃。

以植草坡取代鉅型人造物的設計,結合公園規劃的整體地景


這麼大面積的植草坡,修整起來一定頗傷腦筋,但辦法是人想出來的


拉個繩子綁在除草機上,先放下去,再慢慢拉上來,修整得或許不平均,但至少達到整齊的目的



設計既然一定要做,人造物的出現在所難免,但加入像「水」的元素,倒也達到與環呼應的一定程度自然性




公園內由Frank Gehry設計的電影博物館,對照於在西班牙畢爾包設計的古根漢分館,顯得有點收斂,或許是自然地景元素平衡了其建築物的張牙舞爪。



新建的住宅區,所費不貲,私有的歸資本,開放的綠地公園歸公共所有,平衡




社區內規劃保留了一片小菜園(旁邊一側的建築物是做為為農具收藏與農業文化展示之用),準備供城市的孩子們就近能夠知道吃的菜怎麼生長,知道植物與昆蟲的生態關係。此外,也供親子同樂於農作的參與。


人的居住問題解決了,也不忘了禽鳥,從人、動物到植物的整體生態的關照,呈現了環境中的生物的多樣性與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