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台灣這一波的「單車熱」

不管是因為高油價的時代來臨
不管是因為節能減碳的理由
不管是因為休閒運動的滿足
或是附庸流行
皆造就這一波台灣的「單車熱」

單車
最初始只是一種獸力工具後的新產物
從單純的交通工具衍生至今五花八門的情況
除了原本的通勤需求外
同時也出現休閒、競速、登山、特技…等型態
從生活面向推演到運動面向
從庶民使用跨到小資產階級
甚至到資產階級
而從單車選用的類型和價格
也反應消費社會的M型化

台灣這十來年的轉變
從只是單車的製造王國到今成為騎車是全民運動的狀態
單車專用道從無到休閒路線,再到城市通勤路線的全面規劃
雖還不是很令人滿意,但至少已是差強人意
只是欲以單車通勤來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或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
實有點椽木求魚
畢竟單車通勤只是選項之一
而非唯一

觀察今之單車使用者
主要以小資產階級為主
像是高科技產業員工、文化藝術工作者
不然就是管理統治階層
這個階級,休閒、運動或體能挑戰是其目的
對交通工具的選用多樣
因此通勤非其著眼的需求
端看街道上單車通勤者少於休閒運動者即可見一般

已故的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urdieu認為這是出自於「秀異」的因素
在今城市街道騎著單車是不一樣的
君不見一部部馳騁於街道上拉風的單車
一個個時尚裝扮的騎士
就像我也是個小資產階級的單車騎乘者

那麼
期待摩托車騎士的騎乘方式的轉變
只是試想多數摩托車騎士的工作是什麼性質
就不會也不應該期待他們的改變
畢竟從事工作的體力負荷相對重與工作環境條件較苛刻的情形下
期待他們上下班騎乘單車
實強人所難

這種思維
就像人道主義的建築學者Christopher Alexander
1980年代在墨西哥的墨西卡里推動自力造屋的經驗
他企圖透過福利措施的輔助來解決無住屋之工人階層的住宅需求
亦即由住宅需求者同時扮演住宅的營造者來蓋自己的房子
這當然是美意的設計提案
只是住宅需求者在白天辛苦工作後與假日時間從事勞動的工作
實在讓他們疲於奔命
這個計畫最後是不了了之
弔詭的是
類似這種自力造屋的計畫日後成為歐美國家的小資本階級假日的“working day”的休閒活動類型

再從自行車道的規劃層面談
好的規劃提案還要配合好的管理措施
當行人迫於車輛的威脅而只能在有限寬幅的人行道活動時
這時還得再面對自由度高的單車客衝擊
突發的狀況是層出不窮

我不想以提高公民意識的論點來當結語
我極力讚成騎乘單車
並廣設自行車道鼓勵單車通勤
但我不那麼樂觀地認為端賴單車的使用
便能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廢氣排放的問題…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高雄捷運」的觀察

高雄捷運成了台北捷運之後的台灣第二個城市大眾捷運系統
它至今的營運狀況一直是個持續討論的話題
最不負責的是馬政府的財長談話
好像把錯推給前朝政府問題就沒了

回到真實的狀況
一個對公車使用尚未形成普及觀念的城市
如何延續到捷運系統的使用
這是個大哉問

其次是城市產業結構和人口的問題
高雄主要是以工業發展為主的城市
工業區分佈是在城市的周遭
就業的勞動人口也遍及在四周鄰近的鄉鎮
以目前的路線規劃當然難以達到被期待的使用率
而城市裏主要的產業人口又有限
因此也無法常態的滿足捷運預期的載客率
惟只有在假日期間因城市消費的需求
也才衍生週期般地曇花一現的高峰旅次
營運的期待仍然有限

換言之
如果城市結構性的問題未解決
單賴未慎思規劃,以及沒有弄清楚要解決什麼樣的城市交通問題的捷運系統
充其量只是說高雄有捷運,但什麼問題也沒觸及

大眾捷運系統的設置本意其實沒有錯
而是在於規劃的妥適性未被顧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