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1日 星期一

美濃應該這樣玩

以往到美濃,就如同一般的觀光巡禮般,東門、敬字亭、客家文化館、母樹林、水圳,不然就是吃板條什麼的…等,但至少不會去像是民俗村之類的。這樣就是看到美濃的真了嗎?當然不是,只是如此即視為到美濃,去了幾次後就發現不知道要去玩什麼了。


因緣際會,以及教學研究的關係,接觸並認識了一些農家朋友,而有了以「農事文化」、「土地文化」的角度進一步深刻地見識到美濃。
以農事文化的角度體驗美濃,觀察到的是不同季節裡的不同作物,以及對應之田裡不同的農事活動。稻米的插秧和收割,蔬果的播種與採收。玉米、蕃薯、蘿蔔、冬瓜、高麗菜、南瓜、蔥、龍葵、黑豆…,不同種類的蔬果會有不同的景象。











也因為這樣的體驗才理解,玉米筍原來是為了要讓結實處中一根成長較早的玉米長得更好而提早採收的果實,特別在田間中採下後剝掉裹葉隨即咬下一口的那一刻,香甜中帶有土地的芬芳;或是,拔完蘿蔔後,親嘗青翠白玉甘甜般的果肉。好一場田園間的蔬果饗宴。









此外,農家的好客熱情更充分感受到,買條冬瓜與兩包米,外送栽種於自家旁菜園中的高麗菜及南瓜各一顆,三星蔥、龍葵各一大把。坊間有個傳聞,農夫通常會有兩塊地,面積大者是種來販售的,小者栽種的是自己食用。是故,能夠吃到與農夫一樣的蔬果,才是真正的福氣啦!















有了這樣的體驗建立,以後到美濃不再質問這回要玩什麼、看什麼了,也不再只是為了吃板條、客家菜才去。循著農作物的作息腳步,美濃將處處時時令人驚豔,將總有發現不完的新鮮事。















巧遇媒體封予「白米炸彈客」的楊儒門先生,他應算是當今台灣農業界的「廖添丁」!

2007年12月1日 星期六

滅頂家園/人命如螻蟻

11月23日在「地球公民會」觀看了《滅頂家園》,紀錄的是印度中部嘉生地原住民阿迪瓦西人的「路哈里亞家」與「納爾默達水壩」興建對抗的事件,可以延伸的觀點有很多,內容不贅述,想了解本片,可上這個網址:
http://zh.wildatheart.org.tw/archives/ei edrowned_outieaecdvd.html

先引述本片幾句我認為的經典:
「都市人只要有文件就可以生活,我們只有山。政府只會在紙上談兵說給我們地,我們能在紙上種田嗎?」
「在印度,只要藉貧窮之名就可以推動建設;貧窮是有利可圖的事業。」
聽了真的只有寒心

主人翁為印度中部嘉生地原住民阿迪瓦西人的路哈里亞家
一個只是想保有世代耕種維生的土地、宗族的維繫與生活延續的單純原住民家庭
在偉大政府一聲「蓋水壩、為進步」的令下,他們的一切皆化為烏有
抗爭,使得他們被貼上不願「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污名化」標籤
蓋水壩真的是完成大我嗎?還是富了少數已不能再富有的人?答案顯然

對路哈里亞而言,一個老實純樸、生來聽天由命的阿迪瓦西原住民
一個價值於土地的部落居民
因「納爾默達水壩」的興建,路哈里亞從開始的和善溝通,到後溝通無效、投訴無門,而成了視死如歸的「不合作主義」運動者;人善一定被人欺,因此要不斷地戰鬥
在這個事件中,技術官僚與工程專業一再以政治語言合理化、正當化蓋水壩的必要,但這種「必要之惡」真的是必要嗎?我懷疑

維持社會正義的法律,不但提供不了緩不濟急的保障,反而提供「滅頂」的合法性
維持社會治安的警察,非但不提供人生安全的保障,反而掄起警棍毆打手無寸鐵的弱勢者

從《滅頂家園》片中的情節對照現實社會
所謂民主社會中的法律,永遠保護不了弱勢者,永遠保護不了受害者;善意的溝通,招來的只是別人的猜忌與訕笑(當然,有些時候是牛牽到北京也還是牛的狀況);鼓吹集體價值的人,原來只是以此行集體暴力之實


人命如螻蟻
人肉鹹鹹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發現「瑞峰國小」

很難想像在台南縣偏遠山區的「瑞峰國小」,是如此令人驚豔!

那天的前去,因錯過集合的時間,只得獨行。從甲仙轉台20,再接縣179,25公里左右的山路,沿途幾乎無人煙,交會的車輛不到兩部,未到目的地前,有一種禁不起寂寞的疑慮:「有沒有走錯路啊!」典型城市居民的反應。


到校前,停駐於村落中,一位阿桑熱心打著招呼:「來七桃!」
我直覺回應:「住這裡很清幽。」沒有啦,壞所在,水庫蓋完後,也沒有自來水用,政府也不協助遷村,也沒有照顧老百姓,日子越來越難過囉,阿桑接著話說。典型的鄉村居民的反應。

這幾年看似經濟發展的台灣,但城鄉的差距問題顯然仍存在。有趣的現象是,城市居民積極選擇到鄉間購地過退休清靜的生活;鄉村居民恨不得離開眼中的窮鄉僻壤,尋求所謂的好生活。只是不禁想,城市居民的適應性可能還好,因為他們本來就沒有根;但鄉村居民呢?離開土地的他們,對城市生活能夠適應嗎?






思索著問題的同時,終於到了「瑞峰國小」,處於每年三、四月份充滿著「火金姑」的南化鄉關山村。



















位居山間的小學,為山巒所環抱,校舍垂掛著「大鄧伯花」,只有蟲鳴鳥叫,處處可見的生態觀察,沒有擾攘喧囂,好一幅「場所精神」的景象!

在這裡念書的小朋友與教學的老師真是幸福,心裡嘟嚷著。













對這裡的小朋有而言,學習中理所當然地與自然生態為伍;不用大費周章找鄉土或生態教學的場地,因為他們就生活在自然生態之中。

拜該校的「林瑞崑老師」的努力與用心,使得「瑞峰國小」成為台灣最有特色的小學(北縣的漁光國小現只成為分校級)。






林瑞崑老師,雖與他只有一席之談,但深感他不是一位刻板印象中的小學老師。當接任的校長一任屆滿就走,當新老師一來便急著尋求請調的同時,他在思索著瑞峰國小如何朝特色小學方向的永續發展;當公部門以假平等之名投注微薄資源時,他藉由與社區的結合,開展「文化創意產業」,自籌財源;當「蛋頭官僚」質問生態課程非學測科目應廢除時,他反唇相譏問:「那麼體育、音樂和美勞課是否也應一併廢除;如果瑞峰在你眼中那麼不值,為什麼老是推瑞峰參加教育部舉辦的特色小學評比,而且還拿特優。」好樣的林主任!

不囿於山間,自籌的資源除了使用於因緩不濟急之經費補助的校舍修繕外,還做為帶小朋友進行城鄉交流的旅費之用。

他再補充道,瑞峰國小位處的村落,保守估計有35條溪流,小朋友家中的用水幾乎是由特定一條溪流提供水源,關山村的自然生態與人造環境形成一種很特殊的生活關係與面貌。

聽完的我,只有驚奇!

林瑞崑老師,一個於現在社會中已經少見具備「教育倫理」的老師。

當他拿著手機吊飾,神情奕奕地解說著,這是由羅望子與檳榔果實繩結而成時,專注熱情的神態,一旁的我只有感動的份。而做為一個同樣是教育工作者的我,還有很多待努力的地方。

對台灣多數山間或鄉間的小學,通常與地方或社區生活有著唇齒相依的關係。只是當教育部在搞「五年五百億」的大學發展計畫的同時,可曾思考到教育資源公平分配的問題?可曾思考到對偏遠地區學校的妥適補助?可曾思考到教育不能以經濟成本的角度著眼?很顯然沒有,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建議「裁撤」!

雖然與多數的「小」學校一樣,隨時面臨現實環境壓力中「存廢」的問題,但在林瑞崑老師的眼中,這個問題不是問題。看著他深夜仍在辦公室努力工作的身影,瑞峰國小有他真是福氣;台灣社會今日還有這樣的教育工作者,也算是一種奇蹟。










迎著瑞峰國小的晨曦,活著就有希望!




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荒野炫蜂團在「瑞峰國小」

第二次陪「兵蟻」參加荒野炫蜂團的活動
來到南化鄉關山村的「瑞峰國小」
這樣寫,相信很多人對這個學校沒什麼概念
我也是去了,瞭解了,才驚訝台灣有這樣的小學


這次的活動高潮是小蜂與中蜂的入團儀式(發現瑞峰國小與學校的老師是另一個驚喜)
在團長和「育成會」成員的用心搜尋、踏勘與策劃,才有這次如此「不一樣」的場地,以及這麼有特色的入團儀式

山嵐、蟲鳴、草香和搖曳於夜色的燭光,並夾雜著寂靜中此起彼落的興奮聲
大蜂帶著蒙眼的小蜂,或牽手、或摟肩,是一種呵護,啟程了入團之路

透過觸知與感知,明白自然中的生命意義
舀一瓢水灌溉在大地,深知任重道遠
跨過接手過地球的象徵,許下肩負責任的承諾
儀式的最後,換成小蜂牽著蒙眼的大蜂,是一種信任,完成整個入圍儀式

這樣的過程對小蜂言,或許只是好玩,或許只是有趣,但相信已經深植於他們的心中
不諱言,當聽到「奶芭」告知「兵蟻」的炫蜂四大規律時,那些以往覺得難以入耳的字眼,變得不再那麼八股、那麼教條,而是字字珠璣

在這個偏遠山區的小學看到當地的小朋友,再對照到炫蜂團中養尊處優的小朋友
初想,社會還是存在著一定的階級不平等
但隨後再想,也因為有「荒野」的存在,使得這些較有可能在未來承擔社會責任的小朋友,以及他們的家長,有一個全新的學習認知機會

透過對自然,對非人類的生命認識,學習物種間的平等之道(就像荒野成員以「自然名」相稱呼),進而理解什麼是「尊重」;而有了尊重,才能夠體會珍愛地球之理

我的工作關係,以及長年的成長經驗使然,對小孩一直沒有什麼耐性
記得那天還跟「奶芭」提到當年服役間放假坐火車時,聽到小孩哭鬧聲而起身怒罵的糗事(就像那天看到幾隻小蜂在搶搖椅爭執,還互丟石頭時,瞬間有想要去訓誡的衝動)

這一兩年吧,才較認真思索如何當個父親及家長的角色,怎麼面對小孩
畢竟,講道理給大學生或研究生的方式,與小朋友是截然不同的,後者必須是要以鼓勵取代責罵
有那個小孩出生即懂事?出生即行禮如儀?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維維相機下的美濃觀察


一個小孩能夠自己打發時間,算是不容易的事情!
意味著他/她性情穩定、有想像力…
昭維從小一直有這樣的特質,不會特別巴著大人要什麼陪他玩之類的舉動。只是最近,他會施小計誘大人買些什麼東西給他,還好都是無傷大雅。

帶著一群他眼中的大朋友參觀美濃,昭維除了能很快與他們打成一片外,也能夠自行打發一個人時候的時間。而自從跟他提及R4是他的專屬相機後,拍照便成為他出外觀察自然延伸的樂趣,也讓打發時間有了意義。

拜數位相機發明之賜,操作簡易、即拍即看、機體輕巧…,小孩也能夠輕易上手使用。在他「無聊、好玩」的出發點上所拍的照,竟也有幾張佳作。


「香草藤」不經意發覺到刻正爬行的「毛毛蟲」


「矮紅仙丹」花的特寫


連人物照,也取材得很自然

福安國小川堂的「壁飾」,昭維說這是他無聊時拍的!對小孩而言,無聊就可以是一種意圖了



慣常人眼中的好照片,其實多半是「明信片式的」,可能大家都很喜歡,但看不到拍攝者的意圖。
拍照是很個人的,要論好照片與否,非論作者意圖不可。Bathard所言的「作者已死」,還得看那個作者是誰吧!作品不被看的作者,談何作者已死。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江湖在哪裡?」江湖在土地!

很少聽什麼演講,更不用說參加什麼讀書會之類的!
自識甚高?有一點,但不是驕傲或目中無人。
提不起興致,主要,也或許是因為求學的時間很長所導致。

衝著一位想看看選擇於中年全心投入地球公民運動的「李根政老師」以及順便聽聽《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作者吳音寧小姐對現今台灣農業看法的念頭,特別是還有某人的鼓勵,就去吧!

坐定位置,觀察一下周遭的人士,想像置身於刻板印象中的環保人士群中,感覺有點跌破眼鏡。不禁自忖起來:「什麼樣的人會出現在這裡?因為信仰、信念、關心土地、書迷粉絲…?」至少我認為,類似我的身份者,應該不會有第二個了。但一個知識份子出現在這樣一個團體所舉辦的讀書會場合,不正是應該理所當然的嗎?要不就是我期待過高了。

年輕一股熱情參加社會運動,畢業後得面對生活現實,似乎是很多年輕時自認為左派人的必經路程!當然,只有少數人走上政治路,但街頭的熱情終究被政治的權力給澆熄。尋常人等,找份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子,生活不就這樣過了!

資本主義的社會某種程度是一個容易讓人容易怠惰的社會,但今日左派社會主義的理想大蠹究竟還有多少正當性,或只是一些假左派充斥,確實令人質疑。換個角度言,今天還有沒有左派存在的機會?或是左派路線該被予以修正?抑或,捨棄政治符咒,多關心土地、農業與地球,相信改革的理想還是可以延伸下去。

如果問我關心「樂生事件」,還是多到美濃消費農產品,或當「青松」的穀東,我寧可選擇後者。年紀引發的價值改變的確立吧!最重要的是,「土地」的價值,不是嗎?年輕階段的文藝、熱血,乃至憤世嫉俗,是要到街頭。只是今日的街頭,我認為早已成了另一種「星光大道」。但也或許是我又不自禁地在父權、倚老賣老!

很少,甚至幾乎不買年紀較我輕的作家寫的書;書的類別關係趨使,以及成熟度的問題。但我贊成也鼓勵「長江的前浪該被後浪推」。學運或社運份子後,有人變成雅皮文化的鼓吹者及中介者,甚至自詡為文化研究者,我質疑沒有批判本質的文化研究;另外有人,一本初衷,將街頭的視野擴展到土地,不只是守護土地,更思索根源於土地的文化再生成與延續。


我尊敬這樣愛土地的人!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公共工程之聯想

台灣的公共工程一直讓人詬病!
施工不良是問題,但它牽扯著經費編列、廠商篩選、執行單位與執政者。
近期來,不法的行為已少見,但比貪污更可怕的錯誤政策仍層出不窮。
坊間雖有「建改社」之類的團體提出針貶,但我覺得參賽球員提改革,縱使力意甚好,可總覺得本末倒置。此外,焦點多放在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仍不免讓人有所聯想。

談錯誤的政策,台灣社會通常是官大學問大,政策的提出往往只是選票考慮,但非最大的公共利益。坦言之,執政者是搞政治的,非全盤專業能理解,角色應重在治理,以及折衝後的決策,只是事與願違。多半的情況是,他在好大喜功下想到什麼、要什麼,技術官僚就拼命滿足,搞起短線操作,而非永續經營。
像想拿條報廢的艦艇搞個軍事博物館,結果這艘艦艇與屬地沒有任何關聯,加上修復費用竟比編列的設計工程經費還高,更不用再提到日後的維修管理是否會成為「錢坑」。

至於評選的問題,今日參加的廠商已漸具水準,但評選委員的裁量卻無從規範。不是在於他的能力與操守,因為它不應該是問題,而是在於「認知」。評選委員不是天生就是評選的料,他要具備的「認知」是需要被一定教育的,而非只是資格符合。例如,一件單體設計案與一件整體設計規劃案在評選的角度上是有區別的,前者尚須考量它的使用屬性,以及它在既有環境中的角色認定,才來決定它到底是要有環境脈絡的,還是彰顯其「象徵特殊性」,或如後者的「紀念性」強調。然而,一些評選委員往往集切地在一個著重於創意表現階段的設計案,大談它的什麼配筋或經費估算,抑或符合法規與否的細節問題;它們不是不重要,只是不在這個評選階段要被著墨的。此外,提這種問題,怎麼會是專業者的問題,它們本來就是他們應該知道的事情。

這些問題,或許涉及到整體制度面,但要不要改?改革,不會是一時,它也不會是換人做做看就能解決。現階段,坦言之,只能暫以一己之力進行。有些事,等還是要等,或許就叫做進步吧!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2007/10/15之嘆

望著靈堂前你一貫招牌的笑容,實令人感嘆!
達禮看著你的遺孀與孤兒女,則令人心酸!
相信你一定不捨與責任未了,對你的家人言。
病痛是逃不了的,只是一點徵兆都沒有。
這是命運嗎?這就是老天爺的造化嗎?
42歲的你,或許無悔走完你的人生,但我實在莫明!
可以的話,希望祂能夠明示。

返回西方,是對生命的解脫嗎?會場上的祝禱詞如是說。
可這不豈言活著的人得遭受折難嗎?
宗教的哲理,總是令人不解,總是叫人費疑猜,總是只能做為蓋棺論定說。

感受你的生命逝去,活著的人又該如何呢?
或許不為別人,也該為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新生命思索怎麼活著吧。
多說似乎無義,畢竟喚不回你的生命。


你好走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意志力與體力

騎車除了意志力外,還要體力。
這道理頗簡單,但歲月是現實的。
體力與年歲是無關,君不見很多歐吉桑級騎車,像三太子在騎風火輪般!
這日上柴山,體會到舉踏為艱。通常,體力可透過意志力克服,但當意志力消退,體力也就跟著不濟。
騎平地察覺不出來,一碰到上坡路面,狀況便百出,對我這樣不太用功的騎士而言。
想著友人驟然辭世,人生要求什麼,還要計較什麼。老天爺一不高興,隨時召你去見祂。
年輕力壯時,什麼都不在乎,畢竟什麼都還沒有。當年紀稍長時,該有的都有時,還是多少在乎一點!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悼「玉豐」兄

初聞住院,雖有點驚訝,但以為「胃出血」之症很快即可痊癒
再聽聞病訊,原以為的胃出血結果是「肝硬化」導致的胃靜脈出血
這時候,你的狀況已非樂觀,時而昏迷,時而清醒
並且只能待在加護病房,等待奇蹟或活體移植的機會
期間,共事的研究案順利結案
而最後的告知,竟已經是死訊,前一日(20071004)下午,你即撒手人間
青壯之年(42歲),仍不敵病魔的摧殘

約莫4年前,因研究上的關係而有機會相識,並受益於你有關工業遺產論述的啟發
台灣工業遺產保存的催生,乃至於成為具體的實踐行動,大概要歸功於你
這半年,受你之邀,共同執行「高雄市勞工博物館選址計畫」的工作
沒想到,與你這一共事竟成絕響,研究成果竟成為你最後的遺作
世事這般變化,實令人不勝唏噓

或許只能感嘆天妒英才吧


永別了,玉豐兄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鳳山遊-「消費」救地方


本年度再次任教高市府人發局的「文化創意產業學程」,指導的是市府相關單位的員工,算是一些基層的公務人員。層級雖不高,但有些學員的官僚味還是頗重。像是,提議(不是要求喔)是日騎單車遊鳳山,就有人提不會騎、很累會流汗,疑難雜症一堆。公務人員解決問題不是天經地義的嗎?不是要接受難題嗎?怎麼上起課時就變個樣!
如果小官僚的官僚味就這麼重,那麼大官僚可想而知。
這就叫上行下效嗎?

9月29日的校外參觀,來到鳳山市!
學員的狀況不論,我則主要抱著前一週訪屏東佳冬的心情延續。
與高雄市一線之隔的鳳山,在高屏地區發展史上的重要性,僅次於左營地區。如同相類型的城鎮或聚落,這種在清朝時期因戰略、統治目的下開發的城鎮,到今天仍相較保有較豐富的歷史文化的資產與記憶。
換言之,鳳山在今日文化、休閒觀光產業發展趨勢的時期,或是塑造城市新的魅力的同時,因它具有歷史基礎,以及較豐富的文化厚度,而使得它更有機會。
講不客氣點,有這麼好的條件,改造或形塑鳳山有那麼難嗎?
同理,改造佳冬或其它城鎮有那麼難嗎?

似乎很難,只見各個名列二、三級的古蹟,皆躲在實在不起眼的角落;不是它們願意如此,而是台灣的都市計畫總是開馬路先,管你什麼文化資產的玩意兒。只是到了21世紀,思考層次還停留在3、40年前。不要說週邊有否匹配的設施,要找到它,沒有地頭蛇帶還真難。設個導引圖、設個解說牌有那難嗎?難難難…!

還好,這些難處暫時因有地頭蛇的引導,而行易,並且還有蠻多的意外之旅!
像是澄瀾砲台、平成砲台、鳳儀書院、打鐵街和訓風砲台,即使按圖索驥,也不見得找得著。然而,這些刻劃鳳山城歷史的遺跡,即使是斷言殘壁,也充滿著故事。只是這些故事,大概只有小眾的人才會感興趣的自發性挖掘,一般社會大眾是難以理解的。
但社會大眾不是不願意理解,而是有權力的人不知道也不去說,甚至也不會請人說,因而無法理解。

處在學校角落的「澄瀾砲台」(當年鳳山城6個砲台之一)


隱藏於陋巷中,並等待修復的「鳳儀書院」



近東便門的「打鐵街」,難得門庭若市




平日門可羅雀的「打鐵街」,只見孤零零掛在架上的各式各樣的鐵具。純手工藝,難敵大量生產的製品



探尋風評如潮中的「赤山稞」,傳說是以赤山湧泉製作而成。有典故、有歷史,就可以說故事



我不禁想,究竟是我從沒有去細品城鎮,還是與這些城鎮存在看不見的的距離感。
之前,我在鳳山服役,說真的,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認識這個城鎮。我的專業背景如此,一般人可想而知。有心與否?一個市民生活在城鎮,友善和親近(還沒談文化喔)的居住環境,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管文化的,只能無奈的在現址維持它的棲身之所;管都市的,只管都市的馬路怎麼開。如此這般,台灣的城鎮當然沒有任何都市文化可言。

在台灣,生活便利的同時,背後其實是生活內容提昇的難。
以往,出門拍照時總有同行者問,有那麼好拍嗎?我通常回應說:「我在拍負面教材!」
這個說法其實有點辛酸,可以的話,有誰願意讓自己生活的空間與品質,是如此地與經濟所得的成長不成比例。
另一個說法,較屬自力救濟,因為等待一個廉德的政府,看來只是望穿秋水,莫採工!也就是改變城鎮旅遊或通勤的方式。
旅遊最好使用腳踏車,機動性高、可攜物而減輕身體的荷重,以及減緩疲累。最主要是,不會到一個景點後,只看到擁塞的汽車。
通勤的話,1至3公里內的步行,以上至15公里內使用腳踏車。特別是交通擁擠的時間,可串聯一些小巷弄,避開與汽車爭道,最主要是少吸廢氣。

幾年前,內政部營建署開始執行所謂「城鄉新風貌的計畫」。結果是,逕行做些鋪修馬路、設立招牌或蓋公園等硬體建設。
試問,當硬體建設沒有任何人文或歷史文化的規劃設計,而只是「新的」,就叫城鄉新風貌嗎?
新,沒有內涵也無妨,但起碼應有施工與符合使用的品質。只是城鄉的新風貌,使得台灣的鄉鎮街道景觀都長一個樣。
而當城鎮面貌沒有特殊性的差異,層級越低的城鎮,只能眼睜睜被首要都市排擠,甚至難以翻身而等著被淘汰。

當我沒有能力去回應或解決前述的大問題時,我選擇以實際的行動到地方消費。如果消費可以協助地方經濟發展,我倒是願意常安排這種行程。而如果多幾個人有這樣的想與行動,或許有可能會形成一定的力量。


p.s.: Ak安排的騎車路線如下:
鳳凌廣場→澄瀾砲台→平成砲台→曹公祠→城隍廟→鳳儀書院→長老教會→蕃薯街→中正公園生態池→鳳山溪自行車道→東便門→打鐵街→訓風砲台→龍山寺→雙慈亭→鳳凌廣場(約6公里)

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

貪婪與無知

貪婪的人
當他什麼都有時,卻仍只顧滿足自己的私欲,一味地吸取別人的幸福。
他會說:你看,我都是向著你;
都認識那麼久了,難道還不知道我的心意嗎?
還說:這是一種「不願與人分享的濃濃的私房情緒;」
甚至說:我只是默默地緊跟在後」而已!

貪婪的人
在過程中,從不衡量是否造成他人的傷害
當然,因為是貪婪,對他人的傷害當然是他人的事
好一個瀟瀟貪婪的人


無知的人
當他什麼都沒有時,卻展露他的私欲,偷取別人的幸福。
他會說:你是我所在意的;
是你要我誠實的啊!
還說:別人敬我一分,我會回敬三分(回敬更重的傷害);
甚至說:我不知道這樣做,會造成你這樣!

無知的人
在過程中,明知會造成他人的傷害,卻繼續傷害
當然,因為是無知,對他人的傷害是理所當然的
好一個厚顏無知的人


貪婪與無知的人
在事後,表現得要不是事不關己,不然就是裝做一付不是故意的樣!
好個貪婪與無知


碰到貪婪與無知
誠實的人,因為誠實,只有平白被戲弄,或被糟蹋了誠實
無辜的人,因為無辜,只有概括接受被貪婪與無知所造成的傷害
誠實與無辜,因為誠實與無辜,只有選擇被貪婪與無知傷害後的自我療傷


要同時碰到貪婪與無知,還真不容易!
可恨及可恥的貪婪與無知

2007年9月15日 星期六

初訪「美濃愛鄉」

約了正揚討論一個有關在農村的社區大學的空間設計
希望從「生活環境博物館」的概念出發,思考一個在台灣農村策劃農村改造運動的基地的空間樣貌可以是如何
其發軔企圖架構在目前社大的基礎之上,從組織架構、人員編制、行動計劃,以及空間使用需求等再討思考的可能性,發想新的社大面貌


這日,正揚慎重引薦與幾位大老會面
說真的,有些受寵若驚,因為只是為了學生的習作,沒想到他做了這麼好的安排
相較各地文史工作室或協會日益的「地痞化」、「山頭化」,或是消費剝削地方時
「美濃愛鄉協進會」顯然深受客家宗族社會倫理的影響
維持其一貫服務鄉里、愛護鄉里的職責
堅持想走的路,做想做的事


正揚是「兩代米生產筆記」的版主,以及真實的農家
台大機械系畢業後,到中鋼工作一陣子,毅然返鄉任專職農夫
跟青松情形有些不同,美濃是正揚的原鄉
返鄉耕種對正揚而言,不只是倡導飲食或種植的新觀念
還包括思索美濃的產業與文化再延續的可能
看似寡言的他,談起熱衷的事情,條理之清晰分明,沒有廢話

這幾年的因緣際會,發現各地社會臥虎藏龍,特別是在一些被認為不起眼的地區
擺脫世俗眼光不容易,我想
但總比媚俗好


而擁有原鄉遠比只有鄉愁的好,在這個年頭

2007年8月18日 星期六

期待2008年的收穫祭

看著青松〈一個沒有收穫祭的夏天〉一文
感受到他刻正擺盪於疲累的身體與夢想的煎熬之間
想著堅持理想的人為何總是得遭受如此的對待
為何好人總是無法好好地實現理想
為何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總是得不到老天爺起碼的眷顧

回憶著第一次與他見面時,他滔滔不絕地述說著他的理想與實踐計畫
年紀相仿的我,縱使心中有同樣的熱情,也只能選擇當他的穀東
相較之下
我比較理解現實嗎
我比較懂得務實嗎
顯然不是

對多數的人而言,懷有理想只是年少輕狂的年代
甚至到後來,理想也在心中蕩然無存
雖然,社會確實是無情地按照這樣的邏輯運行著
但是,容有讓有熱誠、有理想的人存在,真的有那麼不容易嗎

社會現實或許無法擺脫
但沒有理想就沒有未來,社會也運作不下去
時間等待是必然的,成事本就不必在一時
因此,與其行屍走肉,與其昧於現實的藉口
還是有理想的好
還是誠實面對自己的好


期待與青松相會於2008年的收穫祭

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荒野墾丁行


從不知潮間帶為何物,並且那麼豐富;
從不知浪濤聲可以如同安魂曲一般;
從不知在微觀的過程中,能夠與自然產生那麼多關係。

當雙腳伸入海水的同時,伴隨著海流的衝擊,兩眼緊盯著水面下的可能一舉一動,兩手輕輕撥弄礁石,就深怕遺漏掉什麼。
不論是小魚、蝦、蟹,或海星、陽隧足和海參,甚至是海草,潮間帶的小世界或許只是大海的極微小部分,但構成的小世界卻是如此豐富。
偶而站起望著因當日西南氣流而引發的洶湧波濤,深覺為人的渺小。
無怪乎,柯比意選擇以初始的生命狀態,重回到如母體般的大海。

第一次在海灘露營,又是全家親子,從選營地到紮營,全家的共同協力,那種期待的興奮感除了寫在孩子們的臉上外,也映在我們當父母的成就感臉上。
而伴隨著浪濤聲與徐徐的海風,城市小孩吹冷氣、睡軟床和聽安眠曲的習性,居然也能夠適應野地顛簸的「硬床」。倒是我,這晚的浪濤聲猶如安魂曲一般,提供了撫慰與平靜。

而在社頂公園的微觀活動,更是令人拍案叫絕;沒有想到短短的路程中,能夠看到那麼豐富的自然生態。
對照於其他來往匆忙、不經心輕撇告示牌解說的遊客。原來只要用心觀察,蹲下身體、深入草叢、翻開葉背,蜘蛛、尺蠖、毛毛蟲、螳螂…,不用有所預期,自然生態隨時推派它們的要角,演出動人的戲劇與樂章。

參加荒野的活動,真的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不是回溯或補足童年的回憶或曾經欠缺的,而是藉由家庭成員共同參與的方式,提供予我的是學習與自然的對話,以及學習與家人,或他人的相處方式。

在學習與自然的對話上,透過細微的觀察,去理解並尊重所有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像是看到白色蜘蛛的掠食行為,強者與弱者並非以善惡的角度看待,而是食物鏈的自然平衡關係(只是這種自然平衡已受到人為破壞而開始失衡)。

在學習與家人的相處方式上,理解孩子們的成長同時,也包括自己同樣要成長,不能總是以大人的角度對待。像是毛毛蟲詢問兵蟻那些在海灘上放鞭炮或烤肉的行為與活動是否正確時,是在藉由實際的經驗給予他價值的判斷,進而清楚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

較深刻的是,「毛毛蟲」要我就第一次參與分享感想時,想到兵蟻幫我這個老爸取了個「紅火蟻」的綽號,多少也反應了他對我這個老爸的印象。而當我愧疚地提到總是由毛毛蟲帶小朋友進出,直覺說出要向毛毛蟲贖罪時,心中真的是百感交集。

在大自然中,尋求那一份樸拙,那一份純真的貼近,對照於當下混亂的社會,是一種更難得的可貴。
讓自己清楚如何學習真正當自己,當父親,當丈夫,當一個人!


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全球化的城市發展

巴黎或法國的單車,
沒有想到它已跟空間專業連繫上,並成為顯學!

全球化城市?世界城市?
在過去我的專業中其實談得有點偏頗!
空間專業的理論重要性既然在於實踐,
很簡單,城市只要形塑得夠國際性、夠地球村,就是全球化城市!
城市規劃是需要口號,
但流於口號的自我催眠,根本無法看清事實。

巴黎或法國看似以單車解決交通的問題,實則涵蓋的層面更廣!
甚至可以做為一個非常無法牴觸的激進策略,古蹟容貌如何保存的問題。
設計規劃最好避免離流於教條,把握現在、開展未來,才是出路。
值得思考的是,可能毋需確切的硬體計畫,但破除大計畫的思維值得重視!

當問全球化城市的趨勢時,更要問的是,我們準備好了沒!

2007年7月19日 星期四

法國行後記


法國的旅程雖已結束,但整個內容充滿了深度。或許是包含半官方考察的關係,看得點雖不多、非觀光景點,但知識學習與生活體驗部分收穫甚多。

此行最驚險的部分主要發生在轉機過程中,簡直可說是是非比尋常。沒碰過的、不該碰到的,全碰了!先是我第一天沒搭上轉飛巴黎的班機,行李也流浪好幾天。所幸靠臨危鎮定的處理,並硬著頭皮跳過三十幾位在轉機櫃台候補的旅客,直接請KLM協助,只晚了約40分鐘就到巴黎。但隨行的行李未跟上,這下又在行李報失櫃台折騰了好一陣子,讓同行團員與我一起在行程開始前就先洗了個心情三溫暖。



看到流落機場數日的行李,彷彿是老友重逢,心情很激動,連忙問它:「可安好!」


接著是,臨返台前一位團員在「老佛爺」百貨公司購物試衣服時,放在腳邊的背包瞬間消逝無蹤,護照、機票和紀錄的相機全都都不見,所幸錢包還在。坦白言,發生在文明的法國有點不太可思議,是因為外來移民人口紛雜的因素嗎?而接連的偶發事件,似乎也為最後一天返台時留下伏筆的狀況。

回程時返台當日,除了巴黎到阿姆斯特丹順利外,先是在Schiphol機場在花了近兩個小時的劃位;在登機處又延誤了近兩個小時;上飛機後,因飛機引擎問題在機上前後再枯坐四個小時,一下子說30分鐘後起飛,一下子又說1個半小時後起飛,前後困在飛或不飛的狀態下共近7個小時。
期間,預期長途飛行的「恐慌症」癥狀發作了起來,尤其是登上了飛機後,在密閉空間中,加上隨著一再宣佈維修靜候的跳票,以及在不奈與不確定的長時等待,機上人雖多又嘈雜熱鬧,但就覺得好孤單。終於還是引發情緒低落、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臉上發白,外加嚴重的盜汗狀況。而情緒低落時又特別容易想到一些感傷糾結的事,在打回家的電話聽到家人的聲音時,顧不得在大庭廣眾下而眼淚潰堤,但還是強忍住沒有嚎啕大哭。話後擦著殘餘的淚水時,引來一旁好心的女士問我怎麼了,一面擦著淚水直覺脫口說:“I miss my wife.”她露出有點不可不可思議但仍試著安慰我,接著拿起雜誌內頁中漫畫的笑臉讓我看,然後鼓勵我smile。

最後終究是無功而返,只得被迫在阿姆斯特丹停留一晚。出關、重新確認機位、分發住宿卷,搭車到旅館登記已是當地深夜11點。一早7點從巴黎出發,前後花了近15個小時,幾乎還是停留原地。原本對荷蘭的好印象,在這次事件後全部否定。難怪當年於中南半島叱吒風雲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會敗於慌亂撤退到台灣的鄭成功。

出遊法國14天外送荷蘭一日遊,團員如是說;或半開玩笑說是我要有時有終而拖他們下水,我只有苦笑,因為我何嘗不想早點回到甜蜜溫暖的家。最慘的是丟包的團員,因是臨時護照,為免再入關的風險,只得留在機場過夜。當同行團員住在航空公司安排的單人套房時(此行最大也最舒服的住宿空間),他隔天坦然笑稱整個機場都是他的臥室,但隨之補了句:「只是半夜有點冷!」看了我,又調侃說:「陳老師,你看我比你慘!」我心想慘事就別比了。倒是他再冷靜的補述:「其實還是你比較慘,因為我雖在機場,但知道你們就隨行在旁;而你脫機時,根本無從掌握我們的行蹤,心情的焦慮一定更嚴重!」可愛的一位老師。



雖是此行住得最大也最舒服的客房,但再怎麼舒服也比不上家裡



翌日返程的班機,足足多等了它近24小時才起飛。望著窗外的它心裡嘀咕著,我的行李這次應該有隨行吧


撇開轉機過程的不完美,整體行程讓大家可以接受。比較不習慣的是,在後面幾天的巴黎行程,幾除一天外,全部是搭地鐵或巴士。走路、轉車、擠車、自己解決用餐、住與團費不成比例的飯店… ,團員們戲稱為「高級自助旅行團」。 只是同行還有文建會副主委與處長(他們自我調侃說很久沒有走這麼多路了),官員都試著適應了,一介草民的我們還有什麼好抱怨的。不過,幾天在巴黎搭地鐵培養的經驗,練就一身搭地鐵的功夫,下回可以考慮自助旅行來,只是大概再十年後吧!

行程外的自由行的好處是,可以隨性漫步於巴黎街頭,隨時捕捉驚豔;特別像是祭五藏廟這件事,拜同行曾旅法的團員帶領,巧克力、阿拉伯燉羊肉、牛肉河粉、溫州豬腸粉、豬腳… ,地頭與異國的美食算是有象徵性的吃到了。


阿拉伯燉羊肉


吃豬腳前的生蠔,拿生蠔當前菜有點奢侈,感謝馬老師



豬腳?內包鵝肝醬的絞肉捲



坦白講,法國這個國家的文化性格我蠻喜歡的,因為跟我的個性頗合的,「理性」與「平衡」,跟以往認為法國是浪漫的國度有很大的差別。
啟蒙運動發源地蒙發的理性,宗教信仰中拿「天平」的聖米歇爾… ,或許皆影響了她的文化性。
當然,還有光榮帶點驕傲的部分。也難怪,第一個民主革命在法國,1789 年;開理性思考之風的笛卡兒,法國人;第一位諾貝爾獎女性得主,法國的居禮夫人;第一座世界最高的建築物,艾菲爾鐵塔;收藏最多埃及文物的羅浮宮;西方現代藝術的起源地,巴黎蒙馬特… 。

也因為「理性」與「平衡」的文化,處處可見法國人性喜辯論,甚至是高談闊論,往往說的比做的多,難怪國力稍遜美、英、德。但或許是其古點文化的薰陶與傳承,法國比其它國家就是讓人感覺較有文化氣習。舉凡從人、生活、飲食、設計…等,文化特質使得這些面向就是讓人感覺很優雅。就拿隨團協助的兩位法國友人,或是行程中導覽解說人員,連在街上不經意看到的人(當然要有起碼的吸引),從衣著、談吐(雖然我聽不懂)、舉止,反正就是優雅。

由於團員間都是一些學校老師,雖都第一次見面,但相處很愉快,正為愉快的行程也要有好的伙伴。只是我行事一向謹慎的人,出這趟國卻老出包。

得感謝小蘭建議帶leica這部相機,相素高可克服室內不需閃光燈的使用, 16:9 的入鏡可捕捉較佳的畫面,覺得拍了不少有感覺的好作品。另外,也因帶 notebook,每天即時整理當日的影像,並書寫感想上傳blog ,除與家人適時分享外,也讓這次的旅程印象充滿深刻,可說是幾次出國經驗中最能夠日後記憶猶新的行程。

居住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

巴黎的第13區環境改造,主要是利用原鐵路廠區用地規劃為巴黎第七大大校區,以及新的住宅區規劃。

以植草坡取代鉅型人造物的設計,結合公園規劃的整體地景


這麼大面積的植草坡,修整起來一定頗傷腦筋,但辦法是人想出來的


拉個繩子綁在除草機上,先放下去,再慢慢拉上來,修整得或許不平均,但至少達到整齊的目的



設計既然一定要做,人造物的出現在所難免,但加入像「水」的元素,倒也達到與環呼應的一定程度自然性




公園內由Frank Gehry設計的電影博物館,對照於在西班牙畢爾包設計的古根漢分館,顯得有點收斂,或許是自然地景元素平衡了其建築物的張牙舞爪。



新建的住宅區,所費不貲,私有的歸資本,開放的綠地公園歸公共所有,平衡




社區內規劃保留了一片小菜園(旁邊一側的建築物是做為為農具收藏與農業文化展示之用),準備供城市的孩子們就近能夠知道吃的菜怎麼生長,知道植物與昆蟲的生態關係。此外,也供親子同樂於農作的參與。


人的居住問題解決了,也不忘了禽鳥,從人、動物到植物的整體生態的關照,呈現了環境中的生物的多樣性與共生。

2007年7月18日 星期三

巴黎的新建築


在巴黎要看到新建築只能在城市外圍的區域,可能是過去的交通用地、工廠用地或倉儲用地。像密特朗時期開啟執行的大巴黎計劃,除了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增建計劃位於老城區內外,多數仍在城市中心外圍;如方拱門(拉德方斯、國家圖書館)。



有一馬路軼事,拉德方斯的方拱們、羅浮宮的三角錐玻璃金字塔,以及像四本書打開的國家圖書館知所以在當初競圖雀屏中選,是因為密特朗頭腦簡單,只看得懂如方形、三角形等簡單幾何形的設計。




懷著興致去看贊.努維爾設計的原始藝術博物館,對照於他設計的阿拉伯文化中心,其實有點失望


似乎趕流行般的提個綠設計概念,完全難以感受到對於生態、環境的回應,看庭園設計內容的無章法可見一般!勉強只有入口意象還尚有新意。建築師是不是成名後,就忘記做設計的初衷?


現代建築運動在發軔期或許過於好大喜功,但其對於實用的強調,對照於當下花拳繡腿的浮華設計,毋寧更顯示其設計的真實性。這在解構主義重要基地的巴黎而言,是頗特別的設計作法,尤其是運用轉化了古典建築語彙。似乎也說明了歷史感總是能豐富設計的文化厚度。




混凝土材料的使用在巴黎屬原創,柯布的老師奧古斯都.培雷是先驅者

只是後學者,太過度強調其無暇的材料質感表達,反而忽略其豐富的可塑性(柯布後期的廊香教堂是重要一例),甚至多此一舉。




加上供藤蔓植物攀爬的鋼構架,如此的設計至少忠實地面對環境的課題,也豐富了混凝土材料構造




植物的成長性,無形中讓無機的建築體有了生命

空間再利用的新詮釋


面對空間文化的變革,巴黎建築學院利用液態瓦斯工廠的舊址設置,對建築專業的新社會角色做了最佳詮釋 ;複製化生產的工業建築,而今已為創意發想的知識基地



散發害人氣體的煙囪,變成具有排煙的安全功能



煙囪裡的迴旋梯,不愧是建築學院的樓梯


原鍋爐機成了室內公共藝術



工作念書也要吃飯玩樂,只是不解排美的法國人超愛喝可樂


如果有這樣的工作室,設計做不好也難

大跨距的廠房空間改為圖書館,利用挑高空間的特質設計了夾層,在下層的圖書收藏空間宛若地底寶庫,而原本開高窗的位置則可做為閱讀採光之用。




空盪之廊道空間盡頭一隅


強化單消點效果的演講廳,目的是吸引聽講者的目光與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