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聽什麼演講,更不用說參加什麼讀書會之類的!
自識甚高?有一點,但不是驕傲或目中無人。
提不起興致,主要,也或許是因為求學的時間很長所導致。
衝著一位想看看選擇於中年全心投入地球公民運動的「李根政老師」以及順便聽聽《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作者吳音寧小姐對現今台灣農業看法的念頭,特別是還有某人的鼓勵,就去吧!
坐定位置,觀察一下周遭的人士,想像置身於刻板印象中的環保人士群中,感覺有點跌破眼鏡。不禁自忖起來:「什麼樣的人會出現在這裡?因為信仰、信念、關心土地、書迷粉絲…?」至少我認為,類似我的身份者,應該不會有第二個了。但一個知識份子出現在這樣一個團體所舉辦的讀書會場合,不正是應該理所當然的嗎?要不就是我期待過高了。
年輕一股熱情參加社會運動,畢業後得面對生活現實,似乎是很多年輕時自認為左派人的必經路程!當然,只有少數人走上政治路,但街頭的熱情終究被政治的權力給澆熄。尋常人等,找份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子,生活不就這樣過了!
資本主義的社會某種程度是一個容易讓人容易怠惰的社會,但今日左派社會主義的理想大蠹究竟還有多少正當性,或只是一些假左派充斥,確實令人質疑。換個角度言,今天還有沒有左派存在的機會?或是左派路線該被予以修正?抑或,捨棄政治符咒,多關心土地、農業與地球,相信改革的理想還是可以延伸下去。
如果問我關心「樂生事件」,還是多到美濃消費農產品,或當「青松」的穀東,我寧可選擇後者。年紀引發的價值改變的確立吧!最重要的是,「土地」的價值,不是嗎?年輕階段的文藝、熱血,乃至憤世嫉俗,是要到街頭。只是今日的街頭,我認為早已成了另一種「星光大道」。但也或許是我又不自禁地在父權、倚老賣老!
很少,甚至幾乎不買年紀較我輕的作家寫的書;書的類別關係趨使,以及成熟度的問題。但我贊成也鼓勵「長江的前浪該被後浪推」。學運或社運份子後,有人變成雅皮文化的鼓吹者及中介者,甚至自詡為文化研究者,我質疑沒有批判本質的文化研究;另外有人,一本初衷,將街頭的視野擴展到土地,不只是守護土地,更思索根源於土地的文化再生成與延續。
我尊敬這樣愛土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