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

春遊鹿港

孩子的課本提到鹿港,但相信只是隔靴搔癢,無法讓他真正領略地方文化的特色。要了解地方,當然要深入地方,才能夠對地方有更實質、深刻的認識。上回到鹿港,已忘了何時,只記得是陰雨之日。也因為要引導小朋友,行前還稍做一些功課。

假日的鹿港,人潮是可預期的,但感覺來得比往常得多,或許是為「陸客」擴大登台觀光有關吧!只是當喊「準備好了」之時,似乎還有很大的準備空間待改善。

穿過庭院深深的、層級有序的丁家古厝,明暗交錯間來到塞滿車的中山路-舊稱的「不見天街」。不待久留,隨即鑽進「金盛巷」-「九曲巷」。
「九曲巷」、「十宜樓」,對照著課文的內容行經穿梭而過。
實地的探討,相信較能勾起小朋友學習的興趣。這趟行程,還算計著鹿港的小吃如何對比台南的小吃。「麵線糊」、「魷魚肉羹」,外帶一盒「麻糬」,好吃之外,價格低廉到難以致信。不是在喊「輸入性通膨」嗎?望著滿街的遊客、食客,我狐疑著。還是較喜台南的口味,倒不是緣於故鄉,而是鹿港味總脫不了個「黏稠」,食材的鮮味被易主了。

行至「瑤林街」、「埔頭街」,所謂的鹿港的古市街。不論其修復後的古味已盡失,有人憑弔總比任其隨意拓寬的好。只是,幾年的觀光運作,離文化觀光的層次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文化經濟景象是門庭若市,文化創意商品卻是門可羅雀。最令人搖頭的是,販售傳統的「古玩意兒」,幾乎全是made in china,雖然MIT已罕見,但期盼來的陸客,結果帶回祖國的是滿袋的大陸貨,豈非情何以堪。這也無怪乎,陸客上了阿里山後,消遣說那有黃山好;遊了日月潭後,虧說那比得起西湖美。倒不是阿里山、日月潭比別人差,它們的獨特性是無庸置疑的,而是內涵沒有被彰顯出來。
試想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觀光客,結果在已開發國家看到的是開發中國家水平的景象,同樣是情何以堪。
其實不見得得充斥商品,像有位巧手有創意的「吸管編織達人」,以及一位製作蠟模型的年輕小伙子,現場展示著拿手絕活,創意的表現不就是一種文化創意產業!
重回到昔日的不見天街,再吃完看似名不見經傳但卻頗獲老饕稱許的豆花之後,前去老闆推薦一手工扇的商家。果然名不虛傳,看老闆一付自豪的德性,這通常是有兩把刷子的匠師才有的。他說:「等擴大開放觀光後,傘價將三級跳。」商人的錢嗅味一般是超準的。可能沒有出價損及他,老闆還展現不輕易拿出來的打陀螺絕活,拋擲定著式,實在了得!

來到最後的終點-「龍山寺」,的確是令人驚豔(幾次來訪時皆碰到修復中)。精緻華麗的木構造傳統構築語彙,不俗豔地訴說著其昔日的建築風華。在瞬間,東方的傳統與西方的古典於腦海中交錯般的融合。

回程順道訪嘉義林家砂鍋魚頭,一到店門口,驚呼道:「天啊,這是什麼情形,怎麼排起隊來,又不是等配給!」或許暫時可以這麼說,地方傳統空間,加上特色小吃,是發展地方文化觀光,以及開展地方文化產業的方程式。當然,若能將設計適度的滲入,相信地方的傳統也能夠成為全球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