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公共工程之聯想
施工不良是問題,但它牽扯著經費編列、廠商篩選、執行單位與執政者。
近期來,不法的行為已少見,但比貪污更可怕的錯誤政策仍層出不窮。
坊間雖有「建改社」之類的團體提出針貶,但我覺得參賽球員提改革,縱使力意甚好,可總覺得本末倒置。此外,焦點多放在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仍不免讓人有所聯想。
談錯誤的政策,台灣社會通常是官大學問大,政策的提出往往只是選票考慮,但非最大的公共利益。坦言之,執政者是搞政治的,非全盤專業能理解,角色應重在治理,以及折衝後的決策,只是事與願違。多半的情況是,他在好大喜功下想到什麼、要什麼,技術官僚就拼命滿足,搞起短線操作,而非永續經營。
像想拿條報廢的艦艇搞個軍事博物館,結果這艘艦艇與屬地沒有任何關聯,加上修復費用竟比編列的設計工程經費還高,更不用再提到日後的維修管理是否會成為「錢坑」。
至於評選的問題,今日參加的廠商已漸具水準,但評選委員的裁量卻無從規範。不是在於他的能力與操守,因為它不應該是問題,而是在於「認知」。評選委員不是天生就是評選的料,他要具備的「認知」是需要被一定教育的,而非只是資格符合。例如,一件單體設計案與一件整體設計規劃案在評選的角度上是有區別的,前者尚須考量它的使用屬性,以及它在既有環境中的角色認定,才來決定它到底是要有環境脈絡的,還是彰顯其「象徵特殊性」,或如後者的「紀念性」強調。然而,一些評選委員往往集切地在一個著重於創意表現階段的設計案,大談它的什麼配筋或經費估算,抑或符合法規與否的細節問題;它們不是不重要,只是不在這個評選階段要被著墨的。此外,提這種問題,怎麼會是專業者的問題,它們本來就是他們應該知道的事情。
這些問題,或許涉及到整體制度面,但要不要改?改革,不會是一時,它也不會是換人做做看就能解決。現階段,坦言之,只能暫以一己之力進行。有些事,等還是要等,或許就叫做進步吧!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2007/10/15之嘆
達禮看著你的遺孀與孤兒女,則令人心酸!
相信你一定不捨與責任未了,對你的家人言。
病痛是逃不了的,只是一點徵兆都沒有。
這是命運嗎?這就是老天爺的造化嗎?
42歲的你,或許無悔走完你的人生,但我實在莫明!
可以的話,希望祂能夠明示。
返回西方,是對生命的解脫嗎?會場上的祝禱詞如是說。
可這不豈言活著的人得遭受折難嗎?
宗教的哲理,總是令人不解,總是叫人費疑猜,總是只能做為蓋棺論定說。
感受你的生命逝去,活著的人又該如何呢?
或許不為別人,也該為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新生命思索怎麼活著吧。
多說似乎無義,畢竟喚不回你的生命。
你好走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悼「玉豐」兄
再聽聞病訊,原以為的胃出血結果是「肝硬化」導致的胃靜脈出血
這時候,你的狀況已非樂觀,時而昏迷,時而清醒
並且只能待在加護病房,等待奇蹟或活體移植的機會
期間,共事的研究案順利結案
而最後的告知,竟已經是死訊,前一日(20071004)下午,你即撒手人間
青壯之年(42歲),仍不敵病魔的摧殘
約莫4年前,因研究上的關係而有機會相識,並受益於你有關工業遺產論述的啟發
台灣工業遺產保存的催生,乃至於成為具體的實踐行動,大概要歸功於你
這半年,受你之邀,共同執行「高雄市勞工博物館選址計畫」的工作
沒想到,與你這一共事竟成絕響,研究成果竟成為你最後的遺作
世事這般變化,實令人不勝唏噓
或許只能感嘆天妒英才吧
永別了,玉豐兄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鳳山遊-「消費」救地方
如果小官僚的官僚味就這麼重,那麼大官僚可想而知。
這就叫上行下效嗎?
9月29日的校外參觀,來到鳳山市!
學員的狀況不論,我則主要抱著前一週訪屏東佳冬的心情延續。
與高雄市一線之隔的鳳山,在高屏地區發展史上的重要性,僅次於左營地區。如同相類型的城鎮或聚落,這種在清朝時期因戰略、統治目的下開發的城鎮,到今天仍相較保有較豐富的歷史文化的資產與記憶。
換言之,鳳山在今日文化、休閒觀光產業發展趨勢的時期,或是塑造城市新的魅力的同時,因它具有歷史基礎,以及較豐富的文化厚度,而使得它更有機會。
講不客氣點,有這麼好的條件,改造或形塑鳳山有那麼難嗎?
同理,改造佳冬或其它城鎮有那麼難嗎?
似乎很難,只見各個名列二、三級的古蹟,皆躲在實在不起眼的角落;不是它們願意如此,而是台灣的都市計畫總是開馬路先,管你什麼文化資產的玩意兒。只是到了21世紀,思考層次還停留在3、40年前。不要說週邊有否匹配的設施,要找到它,沒有地頭蛇帶還真難。設個導引圖、設個解說牌有那難嗎?難難難…!
像是澄瀾砲台、平成砲台、鳳儀書院、打鐵街和訓風砲台,即使按圖索驥,也不見得找得著。然而,這些刻劃鳳山城歷史的遺跡,即使是斷言殘壁,也充滿著故事。只是這些故事,大概只有小眾的人才會感興趣的自發性挖掘,一般社會大眾是難以理解的。
但社會大眾不是不願意理解,而是有權力的人不知道也不去說,甚至也不會請人說,因而無法理解。
隱藏於陋巷中,並等待修復的「鳳儀書院」
近東便門的「打鐵街」,難得門庭若市
平日門可羅雀的「打鐵街」,只見孤零零掛在架上的各式各樣的鐵具。純手工藝,難敵大量生產的製品
探尋風評如潮中的「赤山稞」,傳說是以赤山湧泉製作而成。有典故、有歷史,就可以說故事
我不禁想,究竟是我從沒有去細品城鎮,還是與這些城鎮存在看不見的的距離感。
之前,我在鳳山服役,說真的,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認識這個城鎮。我的專業背景如此,一般人可想而知。有心與否?一個市民生活在城鎮,友善和親近(還沒談文化喔)的居住環境,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管文化的,只能無奈的在現址維持它的棲身之所;管都市的,只管都市的馬路怎麼開。如此這般,台灣的城鎮當然沒有任何都市文化可言。
在台灣,生活便利的同時,背後其實是生活內容提昇的難。
以往,出門拍照時總有同行者問,有那麼好拍嗎?我通常回應說:「我在拍負面教材!」
這個說法其實有點辛酸,可以的話,有誰願意讓自己生活的空間與品質,是如此地與經濟所得的成長不成比例。
另一個說法,較屬自力救濟,因為等待一個廉德的政府,看來只是望穿秋水,莫採工!也就是改變城鎮旅遊或通勤的方式。
旅遊最好使用腳踏車,機動性高、可攜物而減輕身體的荷重,以及減緩疲累。最主要是,不會到一個景點後,只看到擁塞的汽車。
通勤的話,1至3公里內的步行,以上至15公里內使用腳踏車。特別是交通擁擠的時間,可串聯一些小巷弄,避開與汽車爭道,最主要是少吸廢氣。
幾年前,內政部營建署開始執行所謂「城鄉新風貌的計畫」。結果是,逕行做些鋪修馬路、設立招牌或蓋公園等硬體建設。
試問,當硬體建設沒有任何人文或歷史文化的規劃設計,而只是「新的」,就叫城鄉新風貌嗎?
新,沒有內涵也無妨,但起碼應有施工與符合使用的品質。只是城鄉的新風貌,使得台灣的鄉鎮街道景觀都長一個樣。
而當城鎮面貌沒有特殊性的差異,層級越低的城鎮,只能眼睜睜被首要都市排擠,甚至難以翻身而等著被淘汰。
當我沒有能力去回應或解決前述的大問題時,我選擇以實際的行動到地方消費。如果消費可以協助地方經濟發展,我倒是願意常安排這種行程。而如果多幾個人有這樣的想與行動,或許有可能會形成一定的力量。
p.s.: Ak安排的騎車路線如下:
鳳凌廣場→澄瀾砲台→平成砲台→曹公祠→城隍廟→鳳儀書院→長老教會→蕃薯街→中正公園生態池→鳳山溪自行車道→東便門→打鐵街→訓風砲台→龍山寺→雙慈亭→鳳凌廣場(約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