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日常性的建築

學建築的我,不挺喜好所謂好設計的房子,反倒是「匿名的」建築讓我覺得才「不一樣」。
雖然當年Adolf Loos也提出匿名與不一樣的設計論調,但他老兄是為了鼓吹多半千篇一律的現代主義建築。我主張的不一樣,可不一樣,可不是他那種帶有菁英主義式的,而是一種能夠反映真實生活的建築。

是故,只要是有生命的建築就是好房子,就是好設計,哪怕是不知誰的設計。

這樣的設計不是形式取向的,通常是很自然地藉由構造材料與構築性顯現出來;不矯情,並且懂得尊重土地倫理。


那麼經由設計的建築不是好設計?國滄的建築,我就覺得是好設計,因為他總是將它設計得很匿名!

構造材料之間的時間對話,建築設計不盡然非得處理形式。
或言,不是不能形式,而是不能太形式;

不是不能設計,但得會收斂。


設計得有夠公共、生活的「公廁」。因為提供了大家比長短的好所在。

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再記西班牙

西羅斯聖道明哥僧院其興建於十一至十二世紀間的迴廊,是知名的仿羅馬建築。

充滿華麗效果的迴廊,結合浮雕、柱子和柱頭達成的和諧、優美的比例。

其構柱浮雕與柱頭上奇特生物形像的原創性,但也印證「轉化」、「形變」總是設計的母題。

漫步於Tarragona古羅馬城遺址上,其參觀走道的設計,頗與國滄的「安平樹屋」有異曲同工之妙。
Tarragona考古博物館內古時的空間與摩登的拉丁女郎,怪,就是不衝突。

Tarragona城市眺望,除了讚嘆其美之外,還是美。

台灣一些城鎮的騎樓空間感似乎與其雷同,照理而言,整體城市也應不差,但…?有人言,住在台灣,還是要以她為榮,只是,跟人家比,實在藍鳥比雞腿;!一樣是人,待遇怎麼差那麼多!這幾乎是出國者皆會有的共同語嘆,然而,一回到台灣後,就選擇健忘。

Tarragona一處市集,古蹟、市民生活,融洽地結合相處,真正活化的保存。記得沒錯的話,是出外難得早起的體驗。

「框景」作法,可不是傳統中國江南園林的專屬。

教堂裡,經書多、聖樂多、神職人員多,啤酒也多。在西方社會出世,還是比較人道點。

國外所到之名勝古蹟處,其文化商品與古蹟是相得益彰,人家的公民美學夠吧!

做為當年古羅馬帝國行省的西班牙,深受羅馬文化的影響,建築也不例外。這Merdia的古羅馬劇場,光看就能感受到音響的特質,紅極一時的Il Divo好像曾在此開過演唱會。

布格斯大教堂,西班牙最大且重要的教堂之一。就其影響的文化而言,跟咱們的有些異同,相同的是,都自然的影響著生活;差異的是,它們較受到重視。

西班牙的餐廳,景象總是那麼豐富,從裡到外;火腿、酒類、Tapas…,好像吃免驚的。

那次西班牙行,我的室友「酷弟」(他還有個人稱「酷姐」同行,理了個光頭)。我呢,小鬍子是也。一些小毛頭同行,歲月還真是不饒人。

燃燒熱情活著

什麼年紀做什麼事雖不盡然,但經典的事物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則會有不一樣的觀感,就像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之前主要是因媒體的討論而去觀賞,還有那時候對連恩尼遜的演技感興趣。
不是猶太人,無法真正體會猶太人在二次大戰期間遭納粹殺害的痛苦經驗。當下死於槍桿下,倒也算快事,但驚惶未知地活著,永遠得要煎熬面對明天還是否能見到太陽的恐懼。
戰爭,引發人性絕對的惡,但或許也有機會夾雜著善。即使是些微的善,都將能夠給絕處者一絲活的希望。
活著,不是去憂慮著明天的未然,如何燃著熱情把握著活的當下,才不失活著的意義與價值。
片中帶出情緒的,倒不是那些寫實般槍決猶太人的鏡頭,而是片末述及德軍敗降,辛德勒宣佈戰爭結束並與其工廠猶太員工珍重道別的場景。一雙雙原本煎熬未知明日的無神眼睛,轉變為燃起重生希望的一盞盞被點亮的明燈。看著看著而淚流滿面,流淚不全然是哀傷,流淚也可以是因感動而自然流下。

2007年2月21日 星期三

二看AMADEUS

二看阿瑪迪斯這部電影,隱約記得二十年年初看時,會為莫札特的生平歷程感到哀傷,而此時再看,心境有著截然不同的狀況,是那種心有戚戚焉吧!雖然只是部分──一輩子受到父親生前死後有形無形的控制,比他好的是,我已開始面對地去處理了。
阿瑪迪斯這部電影將莫札特確實拍得蠻傳神的,但重點不在莫札特,是他的音樂,是他的人生──或只要說是人生,喜怒哀樂的無常。歡喜的對照是悲哀,快樂的對照是痛苦,極端對照的性格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相信任誰皆難以承受,除非是神。就像宮廷樂師薩列里在自述時的獨白,莫札特盡得上帝的寵愛,他的音樂創作只要以手把它寫出來就都是傑作,因此他根本就是上帝。
倒也是,上帝為成神之前的那一刻,寓言上不是寫著他的肉身遭受前所未有的苦痛,而這也正導致他得以為神的基礎。放在我一介凡夫俗子身上,要快樂,必須經歷過苦痛。沒有苦痛,是無法享有快樂的快樂。

2007年2月18日 星期日

隨機拍的西班牙

Yuso教堂的天花藻井,雖沒有圓頂窗讓上帝般的光線射入,但抬頭望著時仍令人心情剎時平靜。

在室內禁止偷拍的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所拍下的入口空間,應該沒有幾個人有拍過的經驗。對照整個建築設計上,大概是Frank Ghery處理的最保守處。雖覺得有點不道德,但還是要感謝數位相機的發明,讓攝影行動得以無所不盡其及。

奎爾公園裏遊客最愛的大蜥蝪石雕,經過它總愛摸它個幾下,仿彿已成了吉祥神獸。


2007年2月17日 星期六

另一Gaudi的驚豔--Casa Milla

紙上閱讀永遠無法與親眼目睹相比擬,難得出國旅遊有這樣夜遊的經驗,這要拜Gaudi的品牌所吸引。Gaudi之於Barcelona,Barcelona之於Gaudi!

屋頂的突物,每個都是獨立且令人驚豔的藝術品,無語的,歷經一個世紀佇立於Barcelona的天空下。

直覺經驗拍攝下的西班牙

聖保羅醫院拱門前遠眺還在施工中的聖家堂,除了讚歎,還是讚歎!

視覺的透明性,標示著建築的現代性。


微觀的西班牙

塞萬提斯下的悲劇英雄──唐吉訶德,立於前去看剛蘇拉風車景前餐廳院前的雕像。唐吉訶德或許應該不能算是悲劇英雄,因為他不正反應西班牙人知天命並樂觀的天性。

這樣的內容應該有拍到他人觀者也能察覺到的主題。


雖然混亂,但這不就是生活!


調過色彩的後製,Gaudi設計的韋森斯別墅真的是豐富。
附記:衝到對街跑拍時,跌了一個五體投地的大跤。



哥多華的郵太區的曲巷,這只是西班牙旅行中令人驚驗的其一而已,類似的景象實在不勝枚舉。

Casa Batlo

鮮少出國的旅程還那麼有精神和興致,與Barcelona 劃上等號的Gaudi作品,真是越夜越美麗。


雖隔近百年的回首,Gaudi的設計還是那麼前衛。層次、韻律、節奏,已不足以形容。


是我嗎?看著站在Casa Batlo豐富天際線的我,突然間有那麼點自戀感,原來我還長得可以上大雅之堂。


天際線的做為現代城市空間的一種探討指標,得歸因於Gaudi的設計,源於對所謂「都市化」的課題。

活力的西班牙

2004年 的西班牙行,在憧憬一遊與期盼能夠有共同回憶的動機下成行。陽光、美酒及奇景,加上完全不同於前兩回歐洲行於德國、荷蘭和法國的經驗,實在令人流連忘返。拖這麼久再細看影像,居然大半已是記憶模糊;不是記憶力減退,而是感動得太少,使得影像內容無法勾起反應。只要肯做,總還為時不晚,該是整理腦袋的時候,也為了重溫那一刻的感動。





4’cat(四貓餐廳),據說是Picasso在Barcelona固定用餐的場所,地中海般的熱力四射從吧抬景象就可感受到端倪。無怪乎畢老兄能創作出舉世無雙的藝術!


出現在4’cat的熱力四射的西班牙女郎,就是那麼對味!


昏黃的燈光,兩杯黃湯下肚後,原來四海真的一家。


酒館,或許提供了一個觀察西班牙真實生活的最佳場所,那種氛圍是那麼的獨一無二。

2007年2月15日 星期四

20070213南橫騎後跋

差點又要用「從來沒有」一詞來下筆此回在南橫標高2200到2722的騎車經驗,最近老用「從來沒有」的字眼做下筆,但確實也是實情!

以往去南橫,最遠就到梅山而已,第一次是1990年參與研究案的調查去的,第二次是全家純開車遊,我應該「又」是一趟不太用心的出遊,因為留存的記憶不多(苦笑)。

這回的經驗實在特殊,有那麼點把生命浪費在快樂的事之感。也或許是騎自行車、算一半獨騎的關係--雖然只是不足掛齒的從天池到啞口隧道前的15公里--,給予了旅遊「過程」而非「目的」的體驗。當是以約莫4、5公里近乎走路的速度,前景近360度的視覺捕捉,才驚覺到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物,瞬然間都那麼美,那麼不一樣,那麼能夠令人有所思。
而且,沿途偶有同胞的鼓勵,還誇你真是勇時,剎時有點虛榮心般的愉悅感升起,像山間雲霧輕盈般的飄飄然,喔,原來哪吒騎風火輪之騰雲駕霧的快感就是這樣,爽!

不過,令人真的是如餘音繞樑三天般穿啞口隧道的體驗是,那種在沒有視覺中的恐懼驚惶所產生的一連串衝擊心理的經歷──知道自己在但卻看不到自己,身體察覺不到對照物的失衡,以及逃避回頭看到入口變出口油然而生的希望,但帶著失神與落荒而逃的的狼狽不堪的態勢,完全無法意料的害怕經驗──,似乎在兩次進但無功而返的出中全遭遇到了。

對照於海洋,山可親多了,雖然不知道這樣是要感謝開南橫這條路或不是?輕鬆點好了!



無常但雄渾的自然


證明一下我「騎」故我「在」!

不知道是拍什麼的通常就稱呼為「無題」。對,這兩張就叫「無題」。

2007年2月10日 星期六

blog for me

記得應該是20前剛接觸auto cad課程時,直認為它沒什麼前途。1995年在成大接觸了網路,雖認為它有一些好處方便,像下載免費色情圖片之類的好處,但也僅只於此。之後,當資訊技術更是日新月異時,仍然不是那麼看好。學校的設計課還是堅持要求手繪稿;msn申請了也鮮少用;blog更是不屑,認為像彎灣日記之流只不過將是曇花一現的流行跟風。

然而,當從功能角度(不是那麼機械觀的機能主義者)而言,不得不承認它的好處。無遠弗屆就無庸再言,即時性的訊息溝通,避開面對面可能尷尬或不便的溝通,或是喃喃自語,或是當個人記錄用,不得不承認它的效用無窮。科技發展如果是必然的,或許它有些資本主義式的不道德,但就如現代工業技術興起之際所標示的平等主義一般。這樣的說法也許太樂觀了,可在這樣的社會狀態下,樂觀不要太阿Q,也沒什麼不好,而沒什麼不好就可算是很好了。

感謝阿娜答的啟發協助!

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new open

new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