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應該有其何以為該物的風味;農地的耕作,可以有多層次的景觀面貌;沒有經由土地孕育的農作物,無法具有成為農作物的生命力;原生作物難以有定論,但藉由雜交授粉的農作物,歷經了環境條件的試煉,說明她是最適合生長於那樣的環境。
這是與友人初認識談話時聽到的真誠見解。聽似曾耳聞過,惟這種源於農人職責而應該發生的結果,對多數的消費者已幾近是種奢求的渴望,而這種咀嚼的味覺意識,也早已快被市場中普遍無汁無味的商品而影響退化到消逝無蹤。
什麼樣的作物,該要有什麼風味,或許已為多數農人所淡忘,但卻是阿發的堅持。五年級念歷史的他,是因緣際會,亦是農家子弟血液中基因的召喚,返鄉務農只為傳統農村耕種信念的延續。學歷予他的不是外在光環,而是抵抗混沌社會變動,返回生成農業傳統的辯證動力來源。因為有了歷史的洗禮,才能夠反省過去,立足現在,而開展未來,當下台灣的農業發展不也正該如此。
當有機栽植蔚為一種風潮,甚至成為如宗教信仰的鼓吹時,對友人而言,有機栽植單純就是怎麼熟知、對待和善用土地,並讓該適合什麼樣環境因素生長的農作物,生長在那樣的土地。
田寮,雖幾為惡地形,但地表下的特殊土壤成份,使得田寮栽植的農作物窘異於其它地區作物的風味。或許獨天獨厚的土壤是成就農作物收成的基礎,但關鍵的是過程中的發心照護。貫注信念,以及農作物生長節奏的掌握,每一種、每一株、每一顆作物,都是友人累積經驗與創新鑽研的心血結晶。使得月照農園的作物,不僅看得賞心,吃得也更安心。
將產品的風味比美於CHANEL No.5,沒什麼不可以;賦予產品故事性,可能延伸豐富了其想像。但原味與真實的自然內容,或許才是產品更應該彰顯出的。在創意幾近過頭的年代,忠於原味的堅持,毋寧才是生產的意義,才是消費的價值。在月照農園,發現了這樣的意義,也感受了這樣的價值。